文章分類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到處走到處拍,曾任記者、雜誌編輯、攝影,喜愛戶外活動與國內外旅遊,設立KARAWAN ADVENTURE卡拉旺探索基地,有事沒事自己划獨木舟健行,也幫人組織活動與攝影 合作與洽詢歡迎來信aki@karawan.com.tw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台南 青年路正記肉圓大王


說到肉圓,絕大多數的人直覺地都會想到福記,也造就它門庭若市與雙時段、雙店面的盛況。但是其實還有其他的選擇,我平常最常吃的肉圓不在觀光區,而是在火車前站的青年路上的「正記肉圓大王」。





還好,目前沒漲價.............




20多年前的店址在不遠處的東門圓環邊,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因為現址離北門路青年路交叉口的證劵市場很近,當時跟全民一起瘋股市的老娘就會買肉圓送到學校給我當午餐,一次買3份,也就是6顆~反倒是現在吃不了這麼多了啊~

其實,已經退休的老老闆,與福記系出同源~



相較於福記,正記肉圓的皮口感更Q彈一些,尤其是剛炊好出蒸籠的時候,即使肉圓的皮都是用在來米與番薯粉調製而成,但各家巧妙各有不同啊~我偏好這種更有彈性的口感~內餡很簡單─「豬後腿肉」,正記的豬肉內餡與福記也有很大的差距,用的是更大的塊狀「肉丁」,剛做好的內餡會比較彈牙。

搭配甜甜鹹鹹的醬汁,一點點胡椒粉,一些芹菜,簡單又好吃~

除了肉丸,還會附上一碗清湯,如果不夠還可以請老闆再來一碗。

以小碗手工製作的肉圓~


每次進蒸籠的數量有限,有時剛好賣完不妨等一會兒就有新出籠的肉圓囉!





有時候除了肉圓還會點排骨飯,主菜是先炸後魯的排骨,肉排厚實,魯汁是南部偏甜的口味,配菜很簡單,可以選酸菜或燙高麗菜,加上一顆滷透了的魯蛋。這樣的配菜相較於時下正夯的50元便當來說,配菜是單調了點,卻很「實在」,但這樣的組合其實就是所謂的「古早味」,把正記的排骨飯裝進圓形鐵盒中,就差不多是台鐵的「鐵路便當」!

由滷蛋的斷面就可以知道花了不少時間。



吃完肉圓,不妨繞到正後方的巷子,就能看到劉家古厝囉!


正記肉圓大王地址:青年路201號

營業時間:印象中是大約是早上10點到晚上7點,不過肉圓有時候會提早完售啊~台南不是針對觀光客的店在營業時間上往往很有默契地在7點收攤啊~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法華寺之春光南湖


這次在台南遇到了一位楊大哥,奇人也~他說了許多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其中有個故事實在是太有趣了!


現今台南法華寺南邊,在300年前,也就是17世紀時曾經是塊低窪的濕地,後來 臺灣知府蔣允熹 將此疏濬並挖成一個能蓄水的大池─「南湖」。在當時這大池的位置對照古地圖,位於南門外市郊。

而這「南湖」,曾經是水上春宮!

趕緊查查資料!根據台南市政府古蹟導覽的資料:

乾隆29年(西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遮啥)。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

南湖完工後,成為府城端午龍舟競賽最早的場地,市政府的記載看似相當平常,但實際上不然~


《雅堂文集》中提到:

半月池在小南門外,廣可十畝,即南湖也,左受蓬溪,以接內山之流,右出大南門,經新昌裏,蜿蜒入海;知府蔣允焄濬之。為旱潦蓄洩之資。又建半月樓其上。端午之日,召妙齡妓女,衣輕綃 ,持畫槳,競渡於此。水花一濺,脂肉畢呈。太守顧而樂之。閤城男女逐隊以觀,極一時之盛。今樓已毀,池亦漸淤。寒葦荒畦,蕭然滿目,能不慨歎!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台灣佛教篇蔣允焄擴建法華寺也有很詳細的記載



地圖左方為北方,右方為南方,法華寺位於地圖右方城外。
上方為北方。


逆看看逆看看!「水花一濺,脂肉畢呈」~這跟辣妹洗車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楊大哥表示當時其實不只有端午妓女龍舟競賽,還會不定時「打水戰」呢!

看來當時在台灣的官員辦公之餘也相當注重生活情趣,興頭來時就會封湖,然後請來船家駕著船載著鶯鶯燕燕在湖上潑水嬉戲,潑濕了之後當然很老梗地就要脫下來晾乾啊~既然都脫下來了就順便......................(用詞汙穢已自動遭到屏蔽)。

不過派員封湖之舉等於是昭告法華寺一帶的鄉親「有好戲看囉~!」如果古代有狗仔,我看就是橋下的說書人到湖畔欣賞過知府大人的官威後,再實況轉播(加油添醋)給台南的鄉親~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吧!

「南湖」,早已消失了無痕,更何況政府官員帶頭表演水上春宮,更不復見啊~只能留待後人遙想(握拳)~

結論:姓蔣好大的「官威」啊!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新鮮‧簡單‧好吃 開元紅燒土魠‧虱目魚

我在台北不吃虱目魚。


住在台北西門町這麼多年,當然吃過名店─阿財目魚肚,它我失望了。


虱目魚是很能代表南部的食物,在嘉義南端、台南、高雄北部的沿海,有大面積的海水虱目魚養殖場,台南人吃的虱目魚,是天還沒亮的時候就下網撈上來的,小時候也曾在清早跟著老爸去他朋友家的魚塭下網體驗撈虱目魚,上岸的漁獲然後直送魚攤去骨,小時候對虱目魚的印象都是一尾尾放在盆子內呈現尾巴朝外的放射狀,也因為這樣所以身軀總是彎彎的。而送到台北的虱目魚自然有地理上的先天的限制,再怎樣都沒台南鮮美。


就因為近,所以新鮮就很好吃,台南賣虱目魚的店家自然也多,不過每個人習慣、喜好略有不同,我來分享一下我最常吃的吧。

有位大叔開Porsche Panamera來吃


這家招牌不是很明顯的店位於開元路上,長榮路與林森路中間,就在公園對面這裡有著緊鄰的兩家虱目魚店(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公園的前身是台南美國學校),我最常吃的是這家有賣土魠魚羹的~相較於阿堂鹹粥,開山路這家遠離老城區也虱目魚專賣店少了排隊的觀光客,但也更貼近台南的生活。(這點我覺得不一定了~)


這裡的虱目魚料理也就是傳統的魚肚、魚皮、魚丸、綜合, 最近隨著物價上漲,虱目魚產品也漲價了,原本55元的魚皮湯也漲到了60元。




很不幸,因為「油電雙漲」,所以..............又



這裡的虱目魚湯,是清湯,清澈的魚湯卻有著濃厚的「鮮」味,搭配一些韭菜還有薑絲就很對味了,即使夏天會流汗,我都還是整碗清空。話說有一次出差帶著李主筆來,平常不喝魚湯的他一入口就嚇到了!相較於阿堂的虱目魚,這家的魚肉纖維比較細,魚皮也稍薄一點,我個人覺得口感比較細緻,各有風味啊~~


話說有一次回桃園前拎了一份虱目魚肚上車,回到家當然是放進冰箱,隔天要喝的時候發現這湯已經不成湯,而變成果凍狀,這就是有真材實料又用心做料理的鐵證啊!

大量青蔥,搭配一點辣椒、蒜頭,浸泡在糖與醋的沾醬,怎麼吃都好吃~


除了虱目魚,這裡的土魠魚羹也好吃,裹著薄粉、現炸又實在的土魠魚塊跟北部裹一大層麵粉的現成冷凍土魠魚塊相比(這種根本吃不出是不是土魠魚),實在是天堂與地獄之別,不過口味偏甜,嗜鹹的就可能不愛了~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配角(也可以是主角),那就是肉臊飯,你要叫他魯肉飯也可以啦~雖然是街邊小店的肉臊飯,我卻吃到「精緻」,那鹹鹹甜甜的口感,搭配一些香菜,我只能說這味道我愛。以前住在西門町也常吃金鋒還有阿財虱目魚,不過個人還是給這家較高的評價,而且這段差距可不小。




寫到這,是該收拾包包來準備去台南囉!(話說完我就到台南拍了這些照片.....)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童年懷念的滋味 雞蛋冰



台南天氣熱,是個適合吃冰的地方~小時候最容易買到的冰品,除了雜貨店裡常見的百吉果汁冰棒(先扭斷頭,然後折斷腰那種~)

我還記得小美冰淇淋的小店裡還有賣一種冰淇淋造型、塑膠膜包裝的養樂多冰(無誤),除此之外,住宅區巷子還有一種用三輪車送到府上的冰品,就是─「雞蛋冰」!


雞蛋冰,顧名思義,就是要先剝殼的雞蛋型冰品,口味有牛奶、巧克力,就看小販做甚麼口味~而插著一根竹籤的雞蛋冰總是在下午才出現在巷子,童年的冰品滋味總是讓人回味。
雞蛋冰阿姨人很好~
雞蛋冰招牌的字「美味芬芳,營養豐富」是由右到左,就可知道歷史悠久~三輪車上有著古老的木製保冰櫃

傳統的雞蛋冰使用的是金屬蛋殼,應該是鋁製~
由蛋殼上的洞插入竹籤,剝殼後就可以吃囉~
離開台南之後,有一次在中壢夜市看到有一攤賣雞蛋冰的,衝著對雞蛋冰的懷念,我買了一顆,當老闆拿出來的時候我發現蛋殼變成塑膠了!心想.......這算是與時俱進嗎?入了口就完全幻滅了,這根本只是巧克力味道的冰塊!做這種冰品基本的芡粉看來是省略了........從此我就再也沒吃過雞蛋冰了。


直到最近回台南,在五條港閒晃的路上看到了熟悉的三輪車,車上的圖樣還有字跟20多年前離開時一樣,懷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我又買了一顆巧克力口味雞蛋冰,所幸,這顆雞蛋冰把我帶回20多年前!甜味跟巧克力味相當平衡不搶味,無論你是要慢慢舔還是含著,也能咬得下去,這種口感才對啊~


無論有沒有吃過雞蛋冰,下次看到古早味的三輪車,一定要試試看。好不好吃很主觀,覺得沒甚麼特別的話,就當是吃「古早味」吧!


價錢我有點忘了,應該是一顆10元~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消逝中的台南 萬昌街劉家古厝



不可諱言地,台南老房子不斷地逐漸消逝中,除了逐漸被改裝成其他用途或者是因為年久失修而崩毀,劉家古厝就是沒有官方支援逐漸凋敝的其中一個例子。

由青年路轉進萬昌街的小巷,劉家古厝就靜靜地在那裏上百年了~

說真的,從小吃到大在青年路這裡吃肉丸,都沒有發現後面有這麼一間古厝,有一次剛好肉丸店開著後門,剛好後方的古宅正在拆除前廳,才發現我曾經在「出生在她方」─Ne'e quelque part這本畫冊中,經由法國作者Johanna(約翰娜)的彩繪筆下看過這間她曾經居住過的道地台南古宅。




根據肉圓店老闆的說法,台南姓劉的家族往往跟有錢人畫上等號,有這樣規模的古厝就是最佳的證明。

在現場,我看到了百年歷史的木造結構,因為時間無情的催朽,前廳已經拆除了,現場徒留瓦礫與腐朽的木樑,實在是令人不捨。這樣的建築或許是屬於劉家的私人祖產,但是在都市不斷更新的腳步中,劉家祖厝就這樣靜靜地留在那,以都市歷史的角度來說,劉家古厝已經成為台南歷史的軌跡,在以古城自居的台南,這樣的私人財產也可說是台南觀光資源之一,端看政府怎麼去處理。








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色玻璃了


屋子後續曾租給美籍人士,劉宅中的洗衣機或許就是那段時間留下的吧?相當具有時代感。

家中也裝有冷氣~






苗栗銅鑼,作家劉慕沙的醫院祖宅,就有幸得到奧援,在研究同時得到老師傅的修繕得以繼續見證台灣的歷史,很可惜,台南劉家祖厝如果再沒有修繕,最後一定只會化為一片荒地。

巷弄中的古宅,其實就是古都台南的血肉,沒有古宅,台南與其他的城市有何分別?如果台南能保存這些有歷史價值的私有民宅,台南才可能具備仿效京都、巴黎的古城元素,但是應該以台灣為本而非抄襲,不然很能畫虎不成反類犬,不過,目前只是「如果」,劉家的前廳已經垮了,接下來會是甚麼消失呢?






古宅中雖然有著溫暖的陽光,但是在老屋的保存上,卻令人感到寒意。